黄河之水天上来,在内蒙古大地上奔涌出壮阔的乐章。2025年7月,包头这座黄河臂弯里的城市,以“唱响北疆”为号角,再度迎来属于黄河的合唱盛会——内蒙古黄河大合唱主题活动暨2025·包头黄河合唱周汇报演出。
包头,“天下黄河第一村”的夏夜被歌声点亮。7月29日晚8时,当最后一缕夕阳沉入黄河波涛,来自全国37支合唱团的千余名歌者在此集结。大巴车队载着歌者驶入演出现场: 这是“唱响北疆——内蒙古黄河大合唱主题活动暨2025·包头黄河合唱周汇报演出”的终章,更是一场跨越地域的民族艺术盛典。
这场持续4天的音乐之旅始于包头大剧院的华美殿堂。7月26日晚,包头大剧院内,《我的祖国》的恢宏旋律如黄河之水倾泻而出,正式拉开了合唱周的序幕。“黄河在我们心中流淌”主题原创作品音乐会上,13首从150余部征稿中精选的黄河主题新作次第绽放。
《大河放歌》的粗犷、《我家住在黄河边》的温情、《黄河畔畔三后生》的生活画卷,勾勒出河岸儿女的烟火日常。纯净的童声在《都为黄河作贡献》中许下守护的诺言,交响合唱《大美黄河湿地》则以磅礴和声礼赞着黄河的生态之美与磅礴的孕育之恩。“这些作品都是本土词曲作者的心血,是老中青三代创作者对母亲河的共同诉说。”音乐会指挥潘力一语道破这场演出的深情内核。观众黄思渊走出剧院后仍心潮澎湃:“包头儿女用歌声感恩黄河,这份共鸣直抵人心。”
紧随其后的集中展演,将舞台变成了歌声的河流。27日起,来自各地的30余支合唱团队、逾千名歌者汇聚包头。两天时间里,《红湖水浪打浪》的经典旋律唤起了岁月记忆,《共圆中国梦》唱响起时代强音,《蓝色的蒙古高原》则深情描绘着北疆特有的军民鱼水情。
台上,情景演绎、乐器伴奏等创新形式让合唱焕发新彩;台下,观众席间有白发长者,也有被母亲牵着手的孩子。“红歌里有历史,带孩子来感受,是艺术熏陶也是生动的历史课。”观众冯女士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。梦想艺术团团长李淑玲与团员们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选择了红歌:“歌声不仅丰富了生活,更点燃了心中的热爱。”包头男声爱乐合唱团的姚炳虎则珍视这难得的交流平台:“专业指导与团队切磋,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。”
当舞台从专业剧场移师黄河之滨,艺术完成了最动人的回归——在母亲河的怀抱中,歌声与涛声终于浑然一体。“天下黄河第一村”的露天舞台成为民族团结的微缩景观。
青海省的《尕妹花儿》、四川省的《嘎玖达惹》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《听见花儿就想家》等作品,生动印证了黄河文化兼容并蓄的鲜明特质。
来自宁夏的游客梁丽宇特意为这场演出留在包头,当听到歌曲《听见花儿就想家》时,便跟着轻轻哼唱。“没想到能在包头黄河岸边听到家乡的歌曲,看着眼前的黄河水,就像看到了家乡的黄河滩,这种跨越千里的文化共鸣太动人了。合唱周把各地的歌都聚到一起,就像黄河纳百川一样,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地方的文化融合在一起,很有意义。”梁丽宇说。
包头蓝桥歌舞团20名成员参与本次活动,团长张芹感慨:“站在黄河边唱歌,每个音符都带着土地的震颤。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同唱一首歌,这就是中华文化血脉相连的证明。”
从大剧院的华美舞台,到29日晚在“天下黄河第一村”奏响的汇报演出终章,这场音乐盛宴远不止于艺术竞技。它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灵魂主线,将合唱这一世界性艺术语言,锻造成挖掘黄河时代价值、擦亮“北疆文化”品牌的金色钥匙。
黄河之水奔流不息,如同民族团结的血脉绵延不绝。当千余歌者在“天下黄河第一村”的星空下引吭高歌,北疆的豪情与黄河的雄浑,终将汇成那曲激荡人心的时代交响——一首属于中华儿女的、永不停歇的团结之歌。
当《保卫黄河》的合唱曲在夜空炸响,巨大的声浪与黄河波涛同频起伏。此刻没有专业与业余之分,没有地域和民族之别,唯有黄河儿女共同跳动的脉搏。包头黄河合唱周用4天时间证明:当艺术扎根于大地,当歌声承载着信仰,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澎湃的实践。这曲黄河岸畔的和声,终将汇入中华文明的永恒交响。(记者 蔡冬梅)
原标题:黄河岸畔千人和鸣 北疆激荡团结强音